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百看不厌的青铜萌宠

电视上那些可爱呆萌的动画形象,往往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其实,在中华大地上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也有“萌哒哒”的器物,它们不仅造型生动,设计精巧,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且其器身上的铭文之重要,也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母子牺尊憨态可掬的瑞兽

  2013年12月,两件长着鹿犄角、羊身体、狗爪子、兔嘴巴的牺尊,在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葬被考古人员发现。亮相当天,这两件“小萌宠”牺尊的网络相关搜索就达150多万次,人气可见一斑。

母子牺尊.jpg

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出土的牺尊

  石鼓山出土的牺尊头部似食草动物,而四足却长着食肉动物的利爪。从侧面看,其前腿直立、后腿蹬地作弯曲状,一对鸟翼从腹部伸出,看姿势似乎要撒腿狂奔。牺尊的臀部和腿部塑造得圆润有力,一截短小的尾巴收住了所有的力道,背部还装饰有各式纹饰,让人大呼精美。因为这两件牺尊的形制一样,一大一小,被学者认为是一对“母子”,也是两件不可多得的青铜瑰宝。

  尊,也作樽,是古人的一种盛酒器皿。而“牺牲”,在古代是祭祀用牲的通称,《庄子》一书中记载,庄子拒绝楚国使者让他当官时,曾言:“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大意是,你没有看见在诸侯祭祀时用的牛吗?养了很多年,穿着华丽的衣服,后牵入太庙等待宰杀。由此可见,古人用以祭祀的物品,必然要装扮得艳丽、夺目。

  而牺尊就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它的背上开孔以盛酒,作为礼器,它被刻上了不同的纹饰,也综合了多种动物的造型,具有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宝鸡地区之前出土过鸟尊、牛尊、鱼尊等动物形状的青铜尊,但还没有与这两件牺尊形态一致的,特别是这两件牺尊腹部有一对类似小翅膀的造型,更让其显得罕见。

  关于这对“母子”的身份,很多网友给出鹿、羊、狍子、羊驼等不同答案。经研究,考古人员认为,石鼓山出土的牺尊就是由复合动物纹样组成的,是瑞兽的形象。古人将一种图腾的崇拜经过想象和加工,在他们的作品中再现,使得这件精美艺术品诞生。所以,这对牺尊既有羊的特征,也有鹿的外貌,连尊身上也有飞鸟的翅膀。

  这对母子牺尊萌态十足,造型独特,特别是尊身到腿部的流畅线条,肌肉显得有力,给静态的青铜器赋予了生机,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考古研究价值。

  盠驹尊稚气十足的小马

  盠驹尊,是一件西周时期的盛酒器,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5.68公斤,1955年出土于眉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盠驹尊.jpg

  盠驹尊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它昂首站立,两只小耳朵直直竖起,四蹄触地有力,就连它的小马尾也执拗地斜向下垂着,看起来天真可爱。细细观赏,这匹来自三千年前的小马驹,仿佛正朝着人们奔跑而来。

  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礼器。据记载,商周时期,盛行以动物为造型的尊,而以马驹为造型的青铜尊却比较少见,因此这件稚气十足的盠驹尊,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驹尊铭文的重要性。在驹尊的胸部上铸有铭文9行94字,背部的方盖内有铭文3行11字,总共有105字。这些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在一次重大的执驹礼中,有一位叫“盠”的贵族,大方得体,表现出众,周王特意赐给他两匹驹,“盠”非常珍视这一荣耀,为了使后代子孙永志不忘,他特意制作了驹尊等一批青铜礼器以示荣宠。

  不仅如此,贵族“盠”还在驹尊上留下了这样一段铭文:“王拘驹斥,赐盠驹勇雷、锥子。”意思是说,周王在“斥”这个地方举行执驹礼,赐给“盠”两匹驹,分别叫勇雷和锥子。

  铭文中讲到的执驹礼,指西周时期的一项典礼。每匹马到两岁时,已经长大成熟,此时要将小马驹牵离母马,开始教其驾车服役。每到这个时候,周王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祭祀马神,以证明这匹马可以参加兵役,为国效力。所以说,盠驹尊上的铭文就是西周时期“执驹礼”的真实记录。

  学者通过对盠驹尊的研究,发现西周时古人对马政的重视。马是我国古代“六畜”之一。商周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马以擅走、力大的优点,受到古人的重视。

  西周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多是马拉的战车,那些训练有素的战马在战斗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认为,古时战马车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所以,周王要亲自参加执驹礼。

  盠驹尊是我国已知早的驹形青铜器。它的发现,为学者研究西周时期的马政和中国古代畜牧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貘尊丛林生活“四不像

  它的名字叫“貘”,是一种有蹄类哺乳动物,它鼻子很长,身躯臃肿,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草原、沼泽地带,以及灌木丛中。如果告诉你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府大地上曾有貘的身影,你会相信吗?

  1974年至1975年间,考古人员在宝鸡西周早期茹家庄二号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高18.6厘米、长30.8厘米、重3.25公斤的青铜尊,它的造型似羊非羊,似猪非猪,体态肥满,大圆耳,两目圆睁,腹部微垂,四足较短,尾巴短小卷曲,背部开方口,上有四角椭圆方盖。其方盖上立一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

貘尊.jpg

  对于这个“四不像”,考古人员对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因为它看起来像羊,故起名为“羊尊”,并一直延续此称谓,一些出版物上也都采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到宝鸡考察时,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后,给它定名“貘尊”。

  貘一般栖息在热带密林多水的地方,现在我国已没有貘的踪迹,但是在我国古代是否存在过貘这种动物呢?

  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与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早年曾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骨进行科学鉴定,研究结果除牛、马、羊、犬4种家畜外,还鉴定出虎、狐、狸、熊、豹、猫、兔、犀牛、象、猴、鹿等多种动物骨骼,其中发现了貘的左右下颚骨。由于发现数量较少,尚不能确定是本地所生,还是外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确有貘这种动物存在。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据此推知,商周时期,陕西、河南、湖北一带比较炎热潮湿,森林茂密,水草丰美,自然环境适合热带动物生活,当时有貘存在是可能的。

  在出土的周代青铜器中,常会出现以貘为造型的器物。古人把貘视为一种神兽,《山海经》中说,此兽能食铁与铜,所以又称食铁兽。它还能为人类吃掉噩梦,留下美梦,还人以安宁之眠,所以貘造型常见于西周时期的器具中。

  或许,喜好于灌木丛中生活的貘,曾在三千年前的宝鸡地区出现,它们灵活轻巧的身影,被当时的青铜匠人呈现于酒器之上,便有了这件貘尊。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