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五一”特别策划】第一代邳州人的劳动生活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化为继往开来的强大动能。

先秦《击壤歌》中唱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寥寥数语,展现了上古先民幸福劳动的简单快乐。“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庄子·让王》篇里的这句话,或许是我国典籍中最早关于“劳动”二字的记载。

然而,早于文字诞生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一代邳州人就在我们脚下这方土地安居乐业。他们凭借聪颖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有序的分工,用心经营自己的家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

6000多年前,一支久居泰沂山区的东夷族群一路南下,当他们走到一处平原时,发现这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居住,于是决定就地为家。

他们就是大墩子遗址的先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代邳州居民。

随着部落人口的逐渐增加,原有的生活资源无法满足先民的需求,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沿河继续南下,开辟了两处新家园,也就是今天的刘林遗址和梁王城遗址。

1715051598363188.jpg

刘林遗址  作者:姜洪松

1715051663115049.jpg

梁王城遗址  作者:姜洪松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三座遗址历经十余次考古发掘,把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800余年,为深入研究黄淮地区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证。扒开层层叠压的文化层,历经岁月洗礼的遗迹遗物贯穿起一条自北辛文化到明清时期不间断的历史文脉,构筑起一部跨越6000年的磅礴史诗巨作。2006年,大墩子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刘林遗址和梁王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代邳州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数十年来,对三座遗址的考古研究从未间断,邳州先民的生活图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1715051806252338.jpg

邳州先民生活场景复原图  作者:姜洪松

他们很早就将饭碗端在了自己手上。遗址中发现的粟粒碳化物,以及多样化、专业化的生产工具直接或间接证明,农业生产已成为先民日常生活的可靠保障。

他们是渔猎高手。擅兵尚武的先民用弓箭、匕首狩猎,用渔网、骨鱼镖捕鱼,吃不完的猎物被驯养起来,成为家庭的财富。

1715051952133923.jpg

梁王城遗址出土的陶制食器


他们已经善于庖厨和酿酒。对火的熟练应用,使先民的烹饪技术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从三个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制食器、酒器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蒸、煮、炙、烤等烹饪方式,并且已经懂得人工酿酒。

1715051997792860.jpg

大墩子彩陶    作者:张亚

他们过着文明精致的生活。不俗的审美意识让先民不仅能发现美,更能创造美。他们用骨梳、骨簪打理头发,琢石为玉制成饰物。他们还把对太阳的崇拜和大自然的朴素认识倾注于指尖,掀起了以彩陶为标志的“史前艺术浪潮”,也让邳州得以冠上“彩陶之乡”的美名。

时光荏苒,那些丰如麦芒、硕如麦穗的遗存,跨越时空,流传至今,让后来的我们得以细细品味先民的平凡与不凡。逡巡在这些古代先民用智慧和匠心创造的文物中间,仿佛聆听了一曲献给劳动者的“赞歌”,也更加清楚地懂得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这个“五一”,欢迎您走进邳州市博物馆,感受劳动孕育的思想之光、精神之光、文明之光。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