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线上传统文化志愿服务课堂】我们的节日 · 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1717986909186069.jpg

据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


端午由来

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虽遭流放仍不改其志。最后,在楚国都城被攻破之际,他毅然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便将端午节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其实,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距屈原去世已超过750年。虽然后世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风骨、情操、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早已深入人心。

纪念伍子胥说

这一说法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臣,他辅佐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使吴国国力达到鼎盛之势。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并将其尸身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据东汉《曹娥碑》记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都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所谓“伍君”,即伍子胥。

纪念孝女曹娥说

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昼夜不停地寻找父亲,后来以身殉父,投江而亡。曹娥死后五日,她的遗体从江中背出了父亲的尸首,就此传为神话。因为曹娥投江的时间是五月初五,恰逢端午节,于是有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


端午习俗

吃粽子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西晋周处《风土记》中的这段文字是关于粽子的最早记载。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后来,很多人爱在粽子里包红枣,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后世每年五月五日冀望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躯体。

佩香囊

端午节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可做成各式形状。香囊在古代还作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多用于小孩的襟头装饰,也有青年男女送香囊来表达爱意。

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饮雄黄酒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旧时每逢端午,不少地区都有饮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惯。

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当天,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长保安康。


诗词中的端午


端  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即事

【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邳博里的端午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节喝雄黄酒避五毒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风俗。雄黄不仅可以制酒,也是道家许多丹药的重要成分之一,魏晋名士流行食用的“五石散”的主要成分就有雄黄。因为五石散毒性很大,需要将药毒及时发散出去,所以魏晋名士们大都喜欢饮酒。邳州市博物馆“西晋遗珍”展厅里就陈列着大量的酒具,最著名的当属下面这一件。

1717986833126788.jpg

鹦鹉螺杯,出自邳州市新河镇煎药庙西晋墓地,是西晋下邳国王室的随葬品,一共两件。它们由产自南太平洋的鹦鹉螺壳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外形呈耳杯状,杯口及主体中间皆包铜片,铜片外部施以鎏金。上半部镶有圆形铜泡,外壁有黑红相间的彩绘装饰。从外表看,杯的旋尖处弯向器口,仿佛一只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似将头插入翅膀中酣睡。

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鹦鹉螺杯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空腔,空腔之间通过大小不同的孔洞连接,彼此有一小孔相通。所以,酒注入其中时,可以注满每个隔层,饮酒时却不能一饮而尽,让人感觉里面的酒总也喝不完。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抵挡不了这种神奇酒具的诱惑,赋诗曰:“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1965年,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的墓中曾经出土过一件鹦鹉螺杯,但是没有彩绘。邳州市煎药庙西晋墓地出土的鹦鹉螺杯是全国第二次发现这种文物,并且年代更早。那么,这两件鹦鹉螺杯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邳州呢?专家们认为,应该是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传播的结果。由此可见,早在西晋时期,丝绸之路的影响就已经辐射到了邳州地区。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