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线上传统文化志愿服务课堂】二十四节气 ·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为大寒,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古人将农历十二月称为大禁月,“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

进入大寒节气,季节版图上冬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春,只能隐忍蓄势,见缝插针地与之周旋,并伺机突破冬的南岭防线。


大寒节气海报_副本.jpg


人们既惧怕寒冷,更担忧该冷的时候不冷。“大寒不寒,人马不安。人们希望大寒时冻得“透透的”,如果该冷时没冷,该暖时便很难暖。” “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涝,六月怕干,七月怕连阴,八月怕浓雾,九月怕早霜,十冬腊月怕冬干。”谚语中的“十怕”,说明人们在隆冬时节并未贪图晴暖,而是着眼于气候与农事,希望天气当冷则冷。

古人描述的大寒物语是: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鸡开始孵小鸡了,猛禽变得更凶猛了,冰也冻得更坚硬厚实了。此外,古人为每个节气挑选了花期最准确的花作为节候代表,称为“花信风”。大寒节气的花信三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正如杨万里所言,“买断春光与晓晴,幽香逸艳独婷婷”,瑞香在大寒时节傲然绽放,为世人送去阵阵芳香。陶渊明所写的“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祝穆所写的“玲珑叶底雪花寒,清昼香薰草木间”,则展现出兰花与山矾清雅脱俗、坚韧不拔的品格。

大寒时节,除坚持一般原则外,还应保证热量供应充足,饮食以温热的食物为主,如牛肉、羊肉、鸡肉、猪肝、鲫鱼、韭菜等,但不可过多进食,以免上火。与此同时应多吃芹菜、油菜、菠菜、黄瓜、茼蒿等绿色蔬菜以及胡萝卜等,有利滋阴平肝、润肠止渴、补肝养血。另外宜食各种坚果,不仅能补给日常营养,还能缓解疲劳,补充能量,预防疾病。

01  大寒习俗

民谚有云:“过了大寒,又是一年”,此时,农历新年将近,大寒时节的不少民间习俗也透露出浓浓“年味”。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尽管此时节天气寒冷,却抵挡不住人们“迎年”和“忙年”的热情,人们开始忙着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杀年猪、灌香肠、腌腊肉,为春节做准备。

祭灶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常用的灶神联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

做尾牙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时至今日,尾牙祭已经慢慢退出了大寒习俗,但中国福建沿海、台湾等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尾牙祭的传统。

吃糯米饭

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有限,在极寒天气吃上一碗健脾暖胃的糯米饭就算是补身体了。

02  诗词里的大寒

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唐】元稹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和仲蒙夜坐

【宋】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大寒出江陵西门

【宋】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冬行买酒炭自随

【宋】曾丰

大寒已过腊来时,万物那逃出入机。

木叶随风无顾藉,溪流落石有依归。

炎官后殿排霜气,玉友前驱挫雪威。

寄与来鸿不须怨,离乡作客未为非。


03 邳博里的大寒

大寒时节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古人往往需要吃一些炖煮的食物来御寒。在邳博众多馆藏文物中,用于炖煮的代表性器物莫过于鼎。鼎,最初是从远古时期陶制食具演变而来,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微信图片_20230121144433.jpg

这件东周时代的铜汤鼎为煮水烹食之器,出土于戴庄镇九女墩三号墓。鼎身直口,圆肩,鼓腹,三蹄高足,根部铸有伏虎。肩附双耳,各有一只圆雕立虎,虎身下穿有套环。盖为覆盘状,盖面以两蟠螭头回首相顾而形成的环钮为中心,四周铸有立雕虎、鹿、羊四组,间隔排列于盖的边缘。最精妙的是,这只铜汤鼎上集合了九只虎形神兽,非常珍贵和少见。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故事,因此后世也以“汤鼎”称颂辅政的大臣。

大寒临近春节,人们喜爱腌制菜、肉。在周朝就有专门用来盛放腌渍食物的器物——豆。

微信图片_20230121144446.jpg

这件戴庄镇九女墩三号墓出土的青铜豆,形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豆盘与盖形同碗,子母口相合,盖上有圆饼状捉手,便于拿取。豆,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常与鼎、壶等配套使用。一开始,豆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肉羹等调味品。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按尊卑长幼,也有数量多少之分。

在最寒冷的季节,仍然焕发勃勃生机的就要数松、竹、梅“岁寒三友”了。这三种植物在寒冬中仍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品格的象征。古人在建筑、绘画、器物装饰中常把“岁寒三友”作为吉祥图案。

微信图片_20230121144455.jpg

这件宋代磁州窑竹叶纹四系瓷瓶,小口、圆唇、溜肩、短颈,器身细长,圈足。肩部附四系,腹上部白色化妆土以酱色釉绘竹叶纹,下部施酱釉,胎体厚重粗松,是典型磁州窑定制品。

拿出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赶快来参加“大寒”节气在线答题吧!

微信图片_20230121144629.png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往复更替,周而复始。壬寅年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到此结束,但博大精深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仍然“未完待续”。

欢迎大家癸卯年继续关注“邳博大课堂”。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