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大课堂】我们的节日 · 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清明节古时也称三月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全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过此节日。

  在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



清明节手机海报11.jpg

  【清明习俗知多少】

扫墓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扫墓原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相传起于晋文公对介子推的悼念。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在宋朝时,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三日,明清扫墓活动得到沿袭,延续至今。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群众多在清明节前后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清明节的文化意义非同寻常。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思先人的情感需要,强化亲情关系。通过祭祀祖先可以追根溯源,吸取历史教训,从而更好地教育后代。寻根祭祖,怀念先烈,又能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心向祖国,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盛行于唐代。“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之为“秋千”。唐代诗人韦庄在《长安清明》中写“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宋代宰相文彦博的诗《寒食日过龙门》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下秋千挂彩绳”。可见在当时民间,不少家庭设置有秋千。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放上天空飞翔。风筝最初叫“风鸢”,是古代军事上用来传递消息的工具,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玩具。风筝造型各异,花样繁多,常见的是各种动物、卡通形象。

清代诗人张劭在《纸鸢》中写道:“众簇春郊放纸鸢,踏歌凝笑线连牵。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寻来芳草地,乘风游遍艳阳天。黄昏人依楼头看,添个灯笼在天边。”这首诗将风筝在碧空中的各种形象、声响、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

插柳

“清明插柳”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相传从隋代开始流行。插柳和戴柳的习俗和我国古代的种柳、爱柳之风有关。晋代时,全国遍植柳树,称“官柳”;汉代太尉周亚夫在军营种了很多柳树,使军营得名“柳营”;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时,把一株长安的柳树带到了拉萨,并亲手种在大昭寺前。文人骚客也写了很多咏柳的诗词,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柳树的喜爱。“柳”与“留”谐音,古人常用离别赠柳来表达难舍难分的心情。而且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它常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唐朝人认为到河边或者野外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后,清明插柳的习俗更加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回来都会在家门口插一支柳,用以避免虫疫。


【文物中的“清明”】

汉 古滇国铜鼓形贮贝器

贮贝器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存钱罐,是早期以贝类为交易货币时使用的存储容器。这件贮贝器来自云南晋宁石寨山,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古滇国的作品,上面刻画有上仓图、祈年、播种等内容。远古时候虽没有确定的清明节,但已经有了祭祀农耕的迎春习俗,西周时,迎春郊游活动已是礼制中的一部分。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秦汉时期,除了沿袭前代的迎春习俗,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要出门踏春,皇帝最先做表率,要劝农“春行”,并祭祀土地,祈求风调雨顺。这件贮贝器上的纹饰,再现了播种、祈年、祭祀的场景。


晋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西晋  羽觞杯(铜扣贝类耳杯),现陈列于邳州博物馆“西晋遗珍”展厅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叫上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小伙伴,来到会稽山阴的小河畔,进行上巳节的传统活动“曲水流觞”,事后王羲之将大家在踏青时的灵感之作汇成一集并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诞生。谁都不会想到这一次春日踏青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场回味千年的艺术盛事。



隋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作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作,《游春图》展现的春游景象,十分符合隋唐时期的“踏青”传统。《开元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车跨马,供帐子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也记载云:“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大家到了开春时节,纷纷走入自然怀抱,踏青活动成为一时胜景。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宋代,上巳节传统衰微,清明节逐渐定型。《清明上河图》描绘就是在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的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从市郊春色,一直到汴河两岸人来人往,全面展现了北宋时期,春暖花开时节,人们涌入街头,开始繁忙的劳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诗词中的“清明”】


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

【唐】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 明

【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