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考古研究

支持学术研究,保障博物馆永续发展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职能之一,研究成果支撑着博物馆为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展览、有针对的社教活动、更体贴的公众服务,近些年许多博物馆纷纷在学术研究上加大投入,创办期刊、资助图书出版、更全面的助力科研,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3月粤博主持创办的《文博学刊》正式发刊,时隔一年,另外一本由粤博创办的《艺术与民俗》即将面世。两年时间、两本期刊,粤博成为国内第二家拥有双学术期刊的博物馆。在这背后,是粤博常年以来对学术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重视。为此,弘博网专访到了粤博学术期刊部负责人吴昌稳副主任,了解两本期刊,分享广东省博物馆近年在支持学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与努力。

  创建期刊,为行业交流搭建平台,是粤博多年来持续关注和开展的一项工作。在正式推出期刊之前,粤博曾和许多博物馆一样,做过以书代刊的尝试,推出过《广东省博物馆馆刊》。但是,考虑到图书的影响力和流动性远不如期刊,加上很多省份在认定学术成果时,对以书代刊这种形式刊发的论文并不承认,因此客观上限缩了馆刊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博物馆重视程度的增加,博物馆内的专业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研究能力同步提升,学术研究成果刊发需求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粤博同许多博物馆一样开始了创办学术期刊的尝试。对于创刊的初衷,吴昌稳表示,首先,创办期刊是履行博物馆职能的迫切需要。对博物馆来说,研究是基础职能之一,学术期刊则是重要抓手。其次,希望通过刊发学术研究成果推动文博事业发展走向深入。其三,借助期刊构建地域性研究学术平台。就目前而言,华南、西南数省尚无一本专业文博杂志,粤博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湾区内藏品数量多、人员知识结构丰富的博物馆,也是南方地区综合实力较强的博物馆,学术平台建设将有助于粤博继续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南方地区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粤博开始与省内其他单位协同配合推进期刊的创办。吴昌稳介绍到:“广东省博物馆在这(期刊创办)方面比较幸运,首先是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支持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学术期刊。《文博学刊》的创办就是在广东省文化厅(现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亲自关怀下,整合厅系统期刊资源,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由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文化馆联合创刊。其次是主办单位互相配合,合作默契。广东省博物馆作为主要主办单位,负责杂志的运营和管理。广东省文化馆作为主办单位,在审稿、约稿等方面给予大力协作。再次是全省乃至全国文博机构的支持,特别是得到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广州市考古研究院以及兄弟省市博物馆和考古所的大力支持。《艺术与民俗》的创办同样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由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研究会共同举办。”

  明晰刊物定位,注重效果呈现

  同一家博物馆、两本学术期刊,为了避免出现内容上的冲突,粤博在期刊筹备早期便对刊物定位做了比较细致、全面的考虑,同时为了配合呈现出佳效果,在版式设计等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

  在期刊定位方面,首先,两本期刊都各自拥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在介绍当中,吴昌稳提到《文博学刊》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文博学术研究水平为宗旨,以活跃学术研究,推动文博事业创新发展为目。主要刊登考古学、博物馆学、藏品研究、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艺术与民俗》宗旨是聚焦艺术及设计,厚植民俗文化,助推艺术设计研究和民俗研究。主要刊登艺术史、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与图像、艺术考古以及博物馆陈列设计、民俗研究、民俗文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简单来说,《文博学刊》偏重考古、博物馆学、文物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艺术与民俗》偏重于艺术,主要是陈列艺术、艺术史和民俗文物与民俗文化。

  其次,从整体上看,馆方致力于双平台建设,力求在大限度上发挥两本期刊的协同效应。在内容方面,虽然两本期刊都会涉及到博物馆研究,但是各有侧重。此外,这两本杂志都由学术期刊部来运营,一来可以发挥部门成员年轻有活力的优势,二是能够整合学术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于文博学界。

  此外,除了明晰内容定位之外,作为刊物的主办单位,粤博本着对期刊负责的原则,从设计到刊发所有环节都实际参与,以力求呈现好的效果。如《文博学刊》在前期筹备过程中,馆方除参与内容编排、稿件邀约等内容性工作之外,还制定了可实施的规章制度,并且邀请专业设计公司来设计具有粤博特色的封面,版式设计也有馆方主导。对此,他称:“(期刊)设计和印刷按照规定向社会购买服务。为了突出杂志的学术性,我们的版式设计都学习借鉴了社会科学领域权威的期刊,排版要求简单明了。印刷方面,为了确保印刷质量,我们就封面和内页用纸进行了多次打样和对比,选择适合的纸张,确保形与质相得益彰。目前来说,随着期刊出版逐步走上正轨,我们与合作方的合作也度过磨合期,进入平滑期。” 吴昌稳同时也表示得益于《文博学刊》的经验积累,相信今后《艺术与民俗》能够走得更快更好。也希望文博同仁和民俗学界的专家学者能为期刊赐稿,帮助粤博在学术出版的路上行稳致远。

  保障持续发展, 确立未来定位

  截止到今年3月,《文博学刊》创刊已经满一年时间,对于一本初创学术期刊来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保障期刊的发展,粤博在资金、稿件来源、稿件质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

  在专访当中,吴昌稳介绍到,《文博学刊》自创刊以来得到馆内全方位的呵护,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很重视,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充裕的保障。稿件来源方面,创刊初期魏峻馆长利用自身影响力,为期刊邀约到很多高质量稿件。第一、二期的稿件主要为约稿,其中馆领导约稿占一部分,编辑约稿占一部分。之后,编辑部有计划地外出宣传和约稿,先后到了吉林、辽宁、浙江、江苏、湖南、广西、山西以及省内文博单位约稿,收效和反响都不错。与此同时,伴随着馆内官方微博、微信、网站以及弘博网等平台的线上宣传,投稿量也逐渐增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保障文章的学术水平,编辑们坚持“几条腿走路”,投稿、约稿和组稿都在同步推进。

  为保障稿件质量这一期刊生命线,编辑部在馆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多次开会讨论期刊样式、版式、设计和学术规范等问题。对此,吴昌稳特别分享了一些做法。首先,注重制度建设。出刊之前,编辑部就按照馆领导的要求制定了投审稿制度,按照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甄选有学术价值并符合期刊定位的稿件。稿件是否能被采用会依照专家审稿意见,编务人员只履行稿件的流程工作,因此不会存在人情稿和关系稿。其次,全馆上下十分尊重学术和规章制度,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馆领导(包括部门负责人)通过行政手段或私人关系来影响稿件的取舍。其三,编辑拥有较好的专业性和原则性。目前粤博学术期刊部的编辑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一个正高、一个副高和两个中级且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接下来,馆方还会继续招聘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编辑部。其四,期刊充分依靠专家、利用技术手段,保障稿件质量。众所周知,学术研究强调“术业有专攻”,编辑人员即使知识面较宽也无法无所不知,因此期刊编辑部积极利用馆内、外专家的力量,帮助遴选稿件。与此同时,还会利用知网查重系统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审稿、用稿的科学化水平,稿件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关于这两本期刊未来的发展,吴昌稳也认真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在全馆层面(馆领导)肯定有思考,是宏观层面的。这一点,我个人很难判断。就具体的微观层面,我个人觉得,期刊未来的趋势应该和社会趋势是一致的或者说是趋同的。第一个,学术性。这是期刊的生存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无论期刊如何发展,学术期刊首先要强调学术性。第二个,电子化。电子出版一定是期刊的发展方向,从当前的纸媒生存境遇就可以看到,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杂志的信息化水平,比如出版电子化、杂志平台化。第三个,独特性。《文博学刊》《艺术与民俗》需要在这一方面下大力气,突出自身特色。”

  多年持续投入,鼓励学术研究

  近几年,粤博在支持学术研究方面持续做了大量工作,除积极运作推出《文博学刊》、《艺术与民俗》两本学术期刊之外,在学术委员会建设、支持鼓励学术研究方面也同样做了许多工作。

  从吴昌稳的介绍当中能够了解到,近年来,粤博首先重新梳理了馆内学术委员会的职能,详细规定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以及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职责和义务,从务虚走向务实,以确保馆内学术委员会确确实实能起到学术把关、判断和引领的作用。其次,就是在馆内新设立了学术期刊部,具体负责学术期刊的运营工作和馆内学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再次,粤博在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如:设立馆级课题制度,每年立项6项左右的课题,给予经费支持;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每年资助1项;开展学术对口指导工作,由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口指导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指导周期为1年,终成果为论文或展览;组织全馆人员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等。此外,粤博十分重视和鼓励学术研究,近些年公开招录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人才集聚效应在今后会逐渐显现出来。吴昌稳还提到自2018年以来,馆领导们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要求馆内部门增加学术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未来,粤博还将探索和研究制定学术管理方面的制度措施,力求扎实推进馆内学术研究工作。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