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大课堂】二十四节气 ·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有开端之意。立秋之后,自然界中的万物开始由繁茂成长,慢慢转向萧索成熟。

《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故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还未到来,仍是暑热未消。此时也是台风活跃时期,多发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敛”是收敛的意思,即此时农作物开始成熟。立秋时节是中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开花结实的阶段,充足的雨水可以为丰产奠定基础。所以民间有“立秋雨淋淋,遍地生黄金”“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等俗语。

立秋之后,秋意渐浓,您不妨走出家门,到郊外去迎秋、赏秋、游秋,感受自然的馈赠。


立秋习俗

立秋是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早在周代,立秋日当天,天子便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此后,立秋习俗不断发展变化,可谓五彩缤纷,其中最著名的有贴秋膘、啃秋、晒秋等。

贴秋膘

过去,人们会在立秋这天用秤称体重,把当天的体重与立夏日或夏至日所称体重做一个对比。如果体重减轻,就是过了一个“苦夏”,立秋时候就需要“秋补”,以弥补夏天的损失,特别是小孩更需要补。怎么补呢?就是在立秋这一天多吃肉。但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贴秋膘”不一定非得吃肉,尤其不适合肥胖超重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普通人群“贴秋膘”也要适量,不宜暴饮暴食。


啃   秋

民国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人们会在立秋时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也含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晒   秋

晒秋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稀少,人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


诗词里的立秋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立  秋》

【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邳博里的立秋 

44cbfe68db99c129c177b6ac1741bd1c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陶鼎   现陈列于“东夷肇始”展厅


这件新石器时代的陶鼎出土于邳州市戴庄镇梁王城遗址,夹砂褐陶,敞口微内敛,锯齿状花边层,卷沿,沿面稍凹,沿外对称置有两鸡冠耳,弧腹,平底下置三鸟首形足,上腹部饰两道锯齿状贴饰,下腹饰有两道凸弦纹。

鼎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由黏土烧制而成,是煮肉盛肉的食器,相当于现在使用的大锅。随着时代的推移,鼎的材质由陶土演变为青铜,实用功能逐渐减弱,成为一种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被视为国之重器。

e959e8907544021f6a18664dbfb0b8c8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贴金铜铛    陈列于“西晋遗珍”展厅


这件贴金铜铛出自邳州市新河镇煎药庙西晋墓地。铜质,顶部起尖,圆肩,底微内凹。表面贴一层金饰。蝉纹,蝉眼凸起,纹饰上布满细小金粟粒。中心有孔,中插一银簪。簪首圆球形,后接针状簪体,末端残。

蝉纹金铛源自北方草原文化,常与貂尾搭配使用,称为“貂蝉冠”。从两汉至两晋,“貂蝉冠”是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标志性礼冠。“貂”和“蝉”分别取两种动物“内劲悍而外温润”以及“居高食洁”之意。


扫描下方二维码,赶快来参加“立秋”节气问答吧!

图片

上期“大暑”节气问答答案:C、A、B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