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线上传统文化志愿服务课堂】我们的节日 · 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本是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因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人们遂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640 (6).jpg


据《礼记·月令》记载,仲夏月阳光极盛,阴气初起,阴阳相争,故午(五)月是一个恶月,习俗讲究斋戒禁欲或登高避祸。另按先秦兴起的五行之说,午属阳火,午月午日为两火相重,火气过旺,尤为恶日,需要避邪禳灾,其习俗主要是蓄采百药、沐浴兰汤等。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记载:“此日(仲夏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可见,这时端午节的确定日期已经出现。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使南北端午风俗得以互相融合,人们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魏晋南北朝是端午节趋于定型的时期,“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这一时期也开始有了祭祀屈原的传说。隋唐以后,端午节从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宋代以后,很多端午风俗有了新变化,北方辽、金两国也吸收了汉族的端午节俗。到明清时期,端午节的风俗活动规模就越来越大了。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岁月淘洗,传承至今,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端午习俗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蜜枣、豆沙的甜粽;南方则有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不仅在中国盛行不衰,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九歌·湘君》中云:“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舟竞渡前,要先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划龙舟时,人们多高唱龙船歌助兴,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

挂艾草、菖蒲

古时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是蛇虫鼠蚁盛行的时节,故五月又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节以菖蒲、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能够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这是因为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其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而艾草芳香清新,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寓意招百福。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亦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发展到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用来抗菌消毒,治疗皮肤病。

捉蟾蜍

《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不死灵药有五种,称为“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传说服之使人长生。《本草纲目》云:“蟾蜍千岁,头上有角,腹下丹书,名曰肉芝,能食山精。人得食之可仙。”以上描述,虽富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蟾蜍的药用价值是勿庸置疑的。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紧缺的药材。古时民间即有端午节捉蟾蜍以药用的习俗。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别录》中提及:“蟾蜍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东行者,阴干用。”

铸阳燧

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载:“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相信,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也是熔金铸镜的最佳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阳燧又名鉴燧,是一种状如凹面镜的金属器,多为铜锡合金材质。据《淮南子》等古籍记载,将阳燧对着太阳,凹面会聚集、反射光线,可引燃干燥的艾绒,类似于现在的凹透镜。以镜辟邪的习俗,在越地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旧时常见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算盘、大刀、梳子、镜子等饰物,其用意就是辟邪。


诗词里的端午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邳博里的端午


640 (7).jpg

铜剑  现陈列于邳州市博物馆“古俆王都”展厅


仲夏端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火克金,此时最适合铸造正阳之剑。这是出土于邳州市戴庄镇刘林遗址的一把战国铜剑,为国家三级文物。它长42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重0.55千克,尖峰双刃,中间起脊,两从较宽微凹,菱形格,圆茎有两道箍,剑首残无,具备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典型特征,虽历经两年多年的磨砺仍锋芒不减、锐气依旧。


640 (8).jpg

二龙戏珠瓷瓶  现陈列于邳州市博物馆“长河流韵”展厅


端午节来源于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尤其与东方苍龙七宿处于南天正中的天象密切相关。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即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高悬在南天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将呈现飞龙在天的吉象,龙气(阳气)旺盛。

这件清二龙戏珠瓷瓶口径7.3厘米,底径14厘米,高41厘米。直口,长颈,球腹,圈足。接近口沿处饰以叶形网纹,器身突出双龙戏珠图案,下腹部为海水纹,器物底上阴刻海水纹,底部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款。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纹饰便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和器皿装饰上,寓意吉祥喜庆。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