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猪被人类豢养的历史

在大约8000多年前人类才开始驯化野猪,逐步发展成为我们现在认识的家猪。国人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依据现有考古发现,我国早的家猪骸骨出现在距今大约9000-75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1-3.jpg

新石器时期 家猪右下颌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在距今大约5000年的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了一只猪的头骨,它是取自一头被完整埋葬的猪,头骨形状还略带有一些野猪的特征。


2-4.jpg

新石器时期 家猪头骨
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这两件猪骨遗骸说明了我们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意识的开始驯化、饲养家猪了。

先民根据野猪的生活习性,开始对野猪进行有意识的圈养、繁衍,并总结了一套驯养家猪的技术活,简单的说是就“选种+圈养+阉割”。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就介绍过有关选种和繁育的经验:“母猪取喙短无柔毛者,良。”讲的是选母种猪的时候,要选嘴巴短没有杂毛的。为什么呢?后面附上了解释:“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焰治难净也。”意思是,猪嘴太长牙多,猪易好动难肥。有柔毛的猪宰杀后,毛不易除尽,影响猪肉质量。

又比如清代农学家杨屾(shēn )所著农书丛刊《豳风广义·论择种法》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选种法:“母猪唯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嘴长则牙多,饲之难肥,猪以三牙以上者治难净。”说择猪的标准是: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

野猪的驯养被限制在人为设置的环境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圈养”。“圈养”会影响猪的运动机能、体格和习性,一代代下去野猪就逐渐驯化成家猪。

3-2.jpg


河姆渡文化 猪纹钵
浙江省博物馆藏


4-2.jpg

唐代 铜官窑猪
湖南省博物馆藏


养猪是农耕民族的一个标志,猪浑身是宝,即便是猪粪也是农田中不可多得的肥料。“猪是农家宝,粪是地里金。农家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庄户人家极为重视积粪肥,猪圈积肥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把厕所和猪圈连为一体的“连茅圈”的建筑结构,人们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猪圈,利用猪的践踏,与粪肥混合积成优质圈肥。同时,把厕所和猪圈合为一体,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将两个污秽之地集中一处,也减少了污染。即便是在今天的农村依旧可以见到这样的“连茅圈”。

5-1.jpg


东汉 绿釉陶猪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东汉 陶猪圈 

邳州博物馆藏


东汉 陶猪 

邳州博物馆藏



猪是中国民俗中象征吉祥、富足、安乐生活的重要文化元素。


上一篇: 口罩极简史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