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正龙与拿来主义

在文物类知识里,关于龙纹的讲述,已经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商周、两汉、唐五代、辽宋金元以及明清几个大的时代,不断变化,在这就不加赘述。不过在这其中有一种被俗称为“正龙”的纹饰,可以单独拎出来说一下。


 

首先,来看下纹饰,选了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乾隆时期的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其中藏青色的领口还有袖口上用金线所绣的部分,一般称为“行龙”。而在明黄缎上无论是胸前,两肩,以及两腿处所绣,都是我们常说的“正龙”。

1-11.jpg

清乾隆 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
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还要给“正龙”一个定义,在网上查找了一番,也没太找到“正龙”的定义。我只能大致描述一下,其中有两个特征比较重要,其一是龙脸部正面朝前;其二是龙身呈盘曲状。有时这种纹饰也被称为“团龙”。不过为了区别唐代铜镜背面的龙纹,强调龙脸之正,故称为“正龙”。

2-10.jpg

唐 云龙纹葵花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纵观历史,虽然龙纹代代都有,而且坐走升降,穿花潜海,姿态各异。此外圆雕器物也时有出现,因此只要是圆雕器物,必定会出现龙的正面。但由于大多数并不是为了体现其正脸的,所以气势上……,相信只要看过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正面的朋友,应该能有这种既视感。没看过的也没关系,同样拿一件著名的藏品,展(dǎ)示(jī)给(xià)大家。


3-6.jpg


4-3.jpg

唐 铜坐龙 (侧面/正面)
首都博物馆藏


通过唐代出土于史思明墓的铜坐龙可以看出,其刻画重点也是有主次之分的。所以我们对于“正龙”应该再加上一个比较重要的限制条件,即平面、浅浮雕或者阴刻的纹饰。这样算下来,“正龙”除了在清代之外,其踪影就变得比较迷离了。其中有一个较早的例子,是殷商时期的“妇好”青铜盘。其中造型的直接描述为“……内底饰蟠龙纹,头作正面形,深、尾绕盘底一周。”这个盘子里的龙纹确实为正面,但面部特征,除了它的柱状角外,与同时期的饕餮纹差异不大,而且以龙的形态来说,其造型只出现了巨首与长身,四足还未出现,与日后所见的龙纹,差别还是较为明显,只能算是早期雏形。


5-3.jpg

商 “妇好”青铜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而随着战汉时期,龙的身体结构逐渐成型,以及“三停九似”的进一步完善,在此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似乎再没有出现,直到明代中叶嘉万时期。从造型上来看,由于龙形过长,所以此前表现时多以线性为主。虽然在元代,以及永宣时已开始尝试将龙的身体卷曲起来,但龙脸部表现,还是存在有一定难度。在这给大家提供一例。此种姿态的龙纹,虽龙脸为正面,但龙首呈倒置状,而且再此之后,类似龙纹似乎未再出现。


6-2.jpg

明永乐 青地白花刻海水龙纹梅瓶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藏


嘉万开始,“正龙”开始逐渐走上正轨。首先,中国人偏爱“中”的概念,因此作为明清皇权代表的龙纹,自然应该居于正中。而作为线性呈现的“行龙”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定会被“正龙”所替代。同时正龙图案造型,是大多被安排在圆形区域内,同时也基本保持左右对称关系,而“对称美”是中国尤其看重的另一个审美标准。


7-2.jpg

明万历 剔红云龙纹圆盒
故宫博物院藏


而这种“正龙”出现在嘉万时期,与在此时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似乎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毕竟龙纹除了代表皇权之外,还是华夏文明的图腾。而正龙则在此后,尤其是清代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然而在民间则甚是少有。

 

同时有趣的是,紫禁城也是明清两代主要的政治中心,两朝之间,除了后代比前代的皇帝更为勤勉,其余无论是从皇宫寓所,朝廷律例,乃至百姓生活,甚至是一个前朝的纹饰,都很好的“拿来”了,以致我们很容易让人忽略掉“正龙”在明代层级出现过。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个道理,“拿来主义”如果用得好,同样是一种智慧。


上一篇: 雨后春笋鲜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