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看文物学成语】指囷相赠

【成语读音】

 zhǐ qūn xiāng zèng 

【成语释义】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成语故事】

    指囷相赠的历史典故出自《三国志》。鲁肃家道殷实,存粮两囷各有万斤之数。周瑜在江东起兵,一无军粮二无兵器,遂向鲁肃求援。鲁肃即指一囷相赠,又以另一囷做保,雇工开始为周瑜打造单刀5000口。周瑜命兵卒取来麻袋200个,每袋装50斤,将粮食搬回营地。为扩大招兵影响,周瑜向鲁肃借得纸笔,大书“兴复汉室”四字,亲手贴于粮囷墙上。之后就有这个典故。      


00624-A-01西汉圆形陶仓(囷).jpg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粮食的生产和储备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统治者对于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都十分重视,希望通过充实粮食储备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稳固。《管子·牧民》中提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讲的是拥有国土治理百姓的君主,务必要重视四时农事,确保粮食储备。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里的“仓廪”指的就是储备粮食的仓房。在已发现的汉代随葬明器中,仓是一个重要的类型。

    我国古代储藏粮食的建筑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下的建筑为窖,地面上的则为仓。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圆筒形,一类为方形。《吕氏春秋·仲秋》中有记载“修囷仓”,东汉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意思是地上的圆形储粮设施称为囷,方形储粮设施称为仓。陶仓作为明器早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墓中,出土地集中在西安、宝鸡、天水等秦人活动频繁的关中地区。汉代之始,陶仓开始逐渐增多。至西汉中晚期,陶仓模型在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已较为普遍,且多伴有井、灶等其他明器。到了东汉,陶仓成为十分常见的随葬品,规模也由单体的筒形或平房形向结构复杂的楼阁形转变。

    墓葬中随葬陶仓,表明死者期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丰衣足食。而汉代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持续发展的经济状况,都为丧葬礼俗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人们可以把储藏粮食的建筑粮仓也做成明器随葬于墓中。陶仓的数量能够反映出墓主人拥有粮食和土地的多寡,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也能彰显出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