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文物保护

邳州市车辐山镇埠上汉墓群

  埠上汉墓群位于邳州市车辐山镇东北埠上村,东距梁王城遗址和邳州市山头东汉墓地约2公里,2013年4月,由于埠上小学的校安工程扩建,需要对施工区域内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由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对施工区域进行先期的考古调查,确定该施工区域内存在汉墓,需要进行发掘;2013年9月,徐州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该项目的发掘申请,在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同意后,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工作至10月底结束,根据墓葬群的地理地貌特征和考古工作的要求,以现有的教学楼西北角为基点,布东西向的10×10米的探方24个,实际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地表垃圾厚约1米,墓口多叠压于其下(图版一,发掘前墓群外景)。此次发掘工作,共发掘汉墓26座,其中西汉石坑竖穴墓18座,编号为2013PBM7—2013PBM14、M16—M20、M22—M26;东汉砖室墓8座,编号为2013PBM1—2013PBM6、M15、M21;并发掘墓上建筑遗址一处,编号为2013PBF1。(图一,埠上汉墓群墓葬分布图)。

一、西汉石坑竖穴墓

  此次发掘的汉墓主体为西汉石坑竖穴墓,共计18座,多叠压于次生的土石混合层之下,封土均已不存,部分墓葬被现代人盗扰,盗洞回填土中发现有生活垃圾以及墓葬残损的陶器碎片。

  西汉墓多顺着山势东西排列,墓坑多为南北向,石壁凿制不精细,墓壁未见镶补痕迹;由于山势不平,部分墓葬的墓口用块石砌筑平整。竖穴内填土来源不一,小型墓葬均用开凿墓坑时的山石混合山土回填,其余的(深竖穴与夫妻合葬墓)多用浅黄色的土回填,部分墓葬的填土经过夯筑,竖穴填土中见有回填的铁钁,多锈蚀;竖穴一般长2.7—4、宽1.5、深3—4米,如M11,南北总长360、东西宽290、残深280厘米,方向95°,包括单人墓和夫妻合葬墓,多为木质棺,多朽烂,部分棺髤红漆,如M26;随葬品多寡不一,少者仅陶罐1件,如M17;多者10余件,如M26(图版二,M26夫妻合葬墓墓葬结构)。

  此次发掘的西汉墓共计出土(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钱币等140余件,器类涵盖了西汉早期的鼎、盒、壶、匜、盘等仿铜陶礼器,仓、灶、井、磨等中晚期的模型明器,以及带钩、眉刷、奁盒等生活类随葬品;同时,还出土了玉璧、玉环等丧葬用玉(图版三,M19出土玉璧和玉璜)。

二、东汉砖室墓

  东汉墓主要集中于发掘区的西部,如M1-M6,墓葬均为南北向,东西并列分布;平面呈南北向的 “甲”字形或者长方形,在墓室的倒塌堆积中,发现有楔形砖倒塌堆积,原墓当为券顶;墓壁多用长方形砖错缝平铺或者立置铺砌,墓砖多模印帐幔纹、柿蔕纹、回文,中间用十字纹、中字纹及田字格纹分隔,墓壁上下层之间组合成波浪纹或者同心圆纹;墓底用长方形砖、楔形砖、方砖错缝或者通缝平铺。大部分墓葬均于墓室前(南部)山体中开凿一长方形斜坡形墓道,墓道内靠近墓门的位置多用大型块石封堵墓门(图版四,东汉墓排列)。由于早期被破坏,葬具多不存,墓葬内仅存部分肢骨残骸。下面以M1为例说明其基本结构:

  M1平面呈“中”字形,由墓道、前室、主墓室和祭祀龛室构成,南北通长741、宽处216、残深128厘米,方向175°,券顶不存,墓室内为五花土淤塞,长方形斜坡墓道,用长方形石板封门,中室南北用石板砌筑,北部用木质封门封堵主墓室(木门已朽),东西两壁用长方形花纹砖错缝平铺,花纹砖为半圆形的同心圆纹,相接的两块砖之间的同心圆组合成水波纹,帐幔纹砖长38、宽24、厚9厘米(图版五,M1东汉墓结构)。主墓室用长方形青砖铺砌墓壁和墓底。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