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考古研究

商代车的历史解说与出土文物研究

车厢在古时候称作“舆”,舆多用四根方木做成底架,这四根木称作“轸”。文献对轸有多种解释,《考工记·总序》曰:“车轸四尺。”郑玄注:“轸,舆后横木也。”戴震《考工记图》曰:“舆下四面材合而收舆谓之轸,亦谓之收,独以为舆后横者,失其传也。”


在轸木之下横向装轴,竖向装辀,辀轴交叉点基本上是舆的中心点。在舆底框位于输两侧与辀平行处,有时还另装两根梁木,特别是大型车厢。这种梁木称作“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车部》曰:“桄,充也…桄之字,古多假横为之…横即桄字……今车床及梯累下横木皆是也。”


在桃、轸木的上面铺设厢板,又称“阴板”,称阴板是因为板上还要再铺上坐席和丝织品、锦缎等制成的“茵”(茵为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从表面上看不见厢板。后来,为了乘坐舒适,舆底不再铺设硬木板,改用皮条编织成的网绷在四周的轸木上,如同现代的绷床,以减轻车在疾驰时因颠簸、磕碰而造成的不适,如西安老牛坡M27号车就是这种舆底。


过去学术界认为用皮革、藤等有弹性的材料编织舆底是在春秋战国以后,老牛坡的材料则表明出现在商代。车舆的四面装有围栏,古时称“龄”,商代的车龄为干栏式,由车厢四角的立柱和“鞋”(角柱之间的立柱)做支点,横向以一至三层被称作“轵”的木条联结组成,立柱一般高出轵之上,也有上层的轵是安于立柱之上的。


除了干栏式车龄外,还有用整块木板封死的封闭式围栏,安阳孝民屯南地M2号车就是这样的车厢,高度40~50厘米,这一高度用于坐乘尚属合理,因为汉代之前习惯跽坐,双膝跪地时抬手握车輪正好就在这一高度,但立乘时就显得偏低(作战一定要立乘),有时双膝尚不能抵住上层的车轵,人在处于完全没有依靠的状态下乘车想来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车龄左右两侧古时称为“輪”即可以倚靠之意,后部中间留有缺口是为车门,又称“蛋”,以便人上下车。《说文解字》曰:“蛋,貂车后登也。”商周时车门比较窄,一般为车厢宽度的1/3左右,车门两侧的立柱上有时装有青铜柱饰,供上、下车把扶之用。


车龄的前面部分称“轼”,《释名》云:“轼,式也,所伏以式所敬者也。”后来有的车在离舆前轼一尺左右的地方另装一根横轵,把这根横职专称“轼”,它一般要比周围车龄高出一截。对于这种轼,以前学术界一直认为是西周时才出现的,甚至1959年在孝民屯南地发掘的M2号车马坑也没有引起关注。


然而,M2号车马坑虽遭严重破坏,保留下来的右半个车舆却是完整的,可以清楚看出,车蛉是用木板封死的,在距离前輪约20厘米处,有一根横出两侧椅板20厘米的横杆,这根横杆应该是车轼的雏形,而商代青铜器铭文“车”字中也有这种迹象,“买车觚”铭文“车”字在轮轴线之前就多出一根横线,当然,这根横线也可视为山东滕州前掌大4号车马坑车厢中的隔栅。


《考古》杂志的一篇《河南安阳梅园庄东南的殷代车马坑》发掘报告,彻底澄清了所有疑问,在M40号车马坑里剥剔出一辆有比前车职高出7厘米、相距13厘米的车轼的车,它的安装方法完全可以看出与西周车的承继关系。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