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线上传统文化志愿服务课堂】二十四节气 · 芒种

蛙叫虫鸣声中,芒种款款而至。北京时间6月6日6时18分将迎来芒种节气。此时节,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的仲夏。

芒种到来意味着“三夏”大忙季节拉开了帷幕。一时间,夏熟的要收、秋收的要播、春种的要管,忙得不可开交。“麦收如战场”,这个“忙”,带着一种与时间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正所谓“春争日,夏争时”。南宋诗人陆游在《时雨》中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繁忙景象:“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1.jpg


芒种时节,也意味着江南地区即将进入一段闷热难耐的连续阴雨期。此时正值梅子黄熟之际,于是绵延的雨季便被称为“梅雨季”,民间更为形象地称其为“黄梅天”。南宋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梅雨淅淅沥沥、时大时小,总带着几分缠绵悱恻,恰如雨巷中丁香一般带有绵绵愁怨,无怪乎北宋词人贺铸会发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般感慨。

芒种时节,南方地区还有“青梅煮酒”之俗。此俗是将青梅置于黄酒中,文火微温,或是温酒后再投入青梅,新鲜的果味伴着美酒的醇香在口中弥漫开来,回味无穷。

风吹麦浪,岁月生香。已故知名作家林清玄在《季节十二帖》中将光明与生命的礼赞赠予了芒种这一节气,曾写道:“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六月的明亮里,我们能感受到四处流动的光芒。”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芒种一头关联着夏熟麦子的收获,一头关系着秋收稻谷的播种。一收一种之间,时序轮转,时节更迭。漫漫人生路,愿所有人不负努力,不负时光,皆能“芒”有所获,“种”有所得。(新华网)


/ 芒种习俗 /


送花神

民间有在芒种这天祭祀花神的习俗,花谢春尽,祭祀花神,来年再盼春归。《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的经典片段就发生在芒种。

煮青梅

每年五六月,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便有“煮梅”之俗。三国时便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古诗词中也常见“青梅煮酒”的说法。

安  苗

芒种时节,种完水稻,民间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并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吃君踏菜

在一些地区,芒种时节有吃君踏菜的习俗。君踏菜是南方地区芒种节气前后的一种季节性蔬菜。吃君踏菜,寓意人们像君踏菜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常年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 诗词里的芒种 /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时  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 邳博里的芒种 /

2.jpg

新石器时代双孔石镰,现陈列于“东夷肇始”展厅

石质农具,邳州市四户镇凤凰庄遗址出土。呈横长方形,中部稍弧凸,单面刃,近背处有两系孔,青灰石质,磨制光洁。

大汶口文化时期,生活在邳州地区的东夷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石镰是一种作为切割之用的石质工具,用途较为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用途是农业生产中的收割农具。使用时在刀身后部捆绑竖柄,一手将粟秸攥成一束,一手持柄挥刀割断,易于操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制造一件有孔石镰是较为复杂的。首先,要从大块的岩石上开凿出一块大小合适的石料;其次,利用切割、敲打等方法对石料进行进一步加工,打制出石刀的毛坯;之后是钻孔,这也是整个工序中难度最大的,一般多采取两面对钻,将孔钻透,制作时采用木棒蘸水加砂用手转动,相当耗时耗力;再之后还需要使用砥石等工具进行研磨,使整个器表平整光滑;最后是开刃,将刃部进行精细地研磨,形成刀刃。


3.jpg

     左:青铜铲       中:青铜镰         右:青铜锄

现陈列于“古徐王都”展厅


青铜农具,邳州市九女墩墓葬出土。青铜在我国古代极为珍贵,常以“金”或“吉金”称之,一般多用于礼器、乐器和兵器,而少见于农业工具。邳州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包括铲、斧、凿、锯等等,为探究邳州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4.jpg

西晋龙首铜鐎斗,现陈列于“西晋遗珍”展厅


温器,可用于温羹、温酒、煮物。整器由斗盘、承盘组成。斗盘直口,卷沿外翻,圆唇,直腹,内底有尖柱状盘芯,一侧腹中部接一曲颈翘首龙头长柄,柄端上翘,底附三蹄形足,足端外撇,下有圆形承盘。宽斜沿,沿面微凹,圆唇,折腹,平底。底四周饰凸弦纹。

鐎斗,又名刁斗。据《史记》记载,鐎斗最先作为行军用具在军队中使用,可作为量器分发粮食,也可作为炊具用于煮饭,到夜间巡逻时还可敲击以示警。《木兰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提到的“金柝”指的就是鐎斗。后来,鐎斗又演化出了温水、温酒、煮茶等功能。宋代以后,饮茶方式发生新的变化,煎茶法逐渐为点茶法所替代,鐎斗不再有用武之地,故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作收藏之物。


赶快扫描下方二维码,来参加“芒种”节气在线问答吧!


5.png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