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文物保护

高站位 接地气 切实推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与方法经验进行了交流和推广。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该如何推进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本文特约请北京建筑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交流和探讨。


多措并举,行稳致远,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出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8〕54号)是一个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时至今日,文物保护利用已经不再仅仅是文物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已经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自信的重要工作。

为有效指导地方扎实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于2017年至2022年组织相关课题研究,陆续推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两书,旨在以案例的方式,向社会推介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好方法好经验。两本案例的调查、筛选、研究、提炼持续近5年,可以欣喜地感受到各地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步伐加快,总体上各方面的工作都有长足的进步,在理念、法规、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各自的思考和创新亮点,“一处一策”特点鲜明,特别是在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上,很多细节非常具有启发性。


国家战略顶层指导,地方施策深入推进

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建设并完善文物保护利用的管理制度与机制,是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内容。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研究出台了《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文件明确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功能,强调任何文物利用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下,西城区已完成几十处文物建筑腾退,并陆续得以利用,体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操作模式。

福建省文物局于2019年印发《福建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和《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福建省永泰县上百处的庄寨文物建筑多为私宅,因为不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存在人去楼空、建筑残破的问题,依靠政府或居住者很难保护文物建筑,更谈不上利用了。其中北山寨是永泰县推动的首个庄寨保护利用试点。政府主导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通过建立“村保办+理事会”制度,引入社会资金共同投入,让利益相关的村民切实参与到庄寨保护利用中;通过多方研究,选择能够与庄寨多间住屋环内廊布局形式相契合的乡村酒店功能,由长期居住置换为短期体验式居住模式;依托地方农副产品研发文创,在客房内摆放具有永泰特色的蜜饯、藤编、玩偶,同时引入“共享厨房”,由“地方厨师”指导访客亲手烧制当地食材;将庄寨中路家族重要仪式空间作为酒店公共活动空间,如遇家族议事、婚嫁丧葬等重大活动,这个空间仍然可以由族人们使用。其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缔造”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价值保护与功能再生两全,整体保护与整合利用统筹

很多文物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初始功能已经被改变,统筹解决文物建筑保护与当代使用需求,将与文物建筑相关的保护维修、展示利用、安防消防、景观环境等多项工程有效结合,避免二次工程扰动的操作模式,在实际案例中越来越多。总体看,只要前期论证充分,一次性安排好各项工程之间的交叉衔接对文物历史信息的留存利大于弊,因为任何一次扰动都会带来历史信息的流失,扰动次数越少可能的伤害就越小。


上海市跑马总会旧址东楼   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上海市跑马总会旧址是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上海留下的印记,1949年后陆续作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使用。上海在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背景下,拟将跑马总会旧址东楼、西楼两栋分属不同业主、不同功能的文物建筑整体作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使用。保护利用工程涵盖了文物修缮、室内展陈、环境整治等多方面,通过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对不同年代历史留存进行了审慎选择,同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功能布局改变、展示流线变更等一系列问题。工程实施之初确定将1933年建造之初的建筑精华全部保留,包括木饰线脚、五金件等各类装饰细节以及材料工艺,但同时也要满足博物馆的现代使用功能。为此,保护利用工程在审慎对待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信息的同时,增加了现代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该项目的探索同时推动了上海市消防规范的细化和优化。在整体安排上还兼顾了城市景观、公共活动需求的统筹,使得承载了几代上海人记忆的文物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历史记忆的精品。

松阳三庙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老县城内,项目启动之初即明确了策划、设计、投资、建造、运维一体化服务模式。以“街区化”视角,对周边一定范围内多个历史时期的各类历史元素、古树、老旧建筑、街头空间、生活习俗等整体研究,分级谋划多样化的业态,并通过“泥鳅钻豆腐”的方式在片区中植入现代开放式廊道系统,重构了一个与传统呼应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串联了所有保留的遗存以及梳理出来的公共空间,使社区居民能够方便地“用”,一方面加强了文物利用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与居民生活融合,加强了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保护,活态传承与文化传播带来新生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高层级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能够将文物建筑及其初建功能,特别是传统古法工艺等同时保留继承,是遗产活态利用的最高境界。


浙江温州四连碓水碓碓房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四连碓造纸作坊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延续至今的泽雅屏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手工作坊传统建造材料和建造方式不改变,当地突破当前文物建筑多年一次保护修缮工程的常规做法,建立了常年性的巡查、维护、维修、验收流程和制度,探索出特定环境条件下乡间手工作坊类文物建筑维护保养的经验。通过资源整合,一方面不断培养传统造纸技艺传承人,创造独特的“溪—水—碓—纸槽—民居—山”山地聚落空间,帮助地方村民结合现代需求,沿用传统造纸工艺生产文创产品。另一方面开辟青少年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景区,探讨了一条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保护传承的途径。

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安化县东坪镇,从初建至今始终作为茶厂使用,这里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也是古代洲际茶叶贸易的重要见证。茶厂在完整保留其建筑同时,为满足生产和展示需求对部分建筑功能进行了调整,比如增加了展示、研学、评茶用房。茶厂通过引入现代科学实验方法,揭示出百年茶叶木仓存储的醇香之谜,不仅深化了传统木仓建筑的科学价值,也升级了古法茶叶生产。同时茶厂面向社会开放,年轻的工人们被培养成讲解员,延续几代人的茶叶生产记忆。安化茶厂也是湖南最早的茶学教育基地、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

文物保护利用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需要坚持和持久推进的重要工作,同时文物“有效利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高站位”着眼于保护利用政策理念的提升,也要“接地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策略方法的创新。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需要国家政策方针的引路导航及各级各地各行业的法规规章提供管理保障;需要文化遗产相关多元学科深化理论研究和交叉融合研究提供智力支撑;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多措并举,行稳致远,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汤羽扬,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刘昭祎、袁琳溪


文物建筑“活起来”的双重路径与三道保障

长期以来,文物建筑更加注重以抢救性保护为代表的“保护”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迈进和文物保护观念的发展变化,对其开展活化利用、保护与利用并行逐步成为工作重点。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文物工作的22字方针,即“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文旅融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下“十四五”时期文保事业稳步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及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落实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开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相关实践,正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积极有益探索。基于文物建筑不同价值、不同权属等因素,如何让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放利用并行,让文物建筑“活起来”是文保工作者持续探索的目标。

功能属性的灵活赋能与空间使用的多样探索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一方面对其功能属性进行调整,赋能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进行适宜性的探索和多样改造,为空间的更新使用提供适宜的物质载体,这可谓文物建筑活起来的双重路径。

基于建筑原有功能特点,深度挖掘自身价值,选择适宜性的功能定位,通过功能延续、功能置换、功能叠加等不同方式,让文物建筑焕发新活力。功能延续是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较为积极的一种模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居住功能的延续,使用者对民居结构维修、墙面粉饰、安装空调等进行性能提升方面的改造。二是公共服务及商业等原有功能延续,文物建筑保存状况良好,外部与内部均得到合理的维护,延续原有功能并对外开放获取一定的人流量。

功能置换是文物建筑功能利用最主要的形式,主要置换为文化展示类和商业类。置换为文化展示类的文物建筑原先多是名人故居,这种利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建筑,且合理布置展厅开放后,具有稳定的客流量。置换为商业类的文物建筑大多有异于原有功能,如浙江杭州西溪湿地风景区“淼森花境”,该建筑群原为江西省民居及祠堂建筑群,后经异地搬迁至此,现今由汉服体验、生活用品展卖等功能组成,吸引公众到古建筑群旅游体验。

功能叠加是对原有建筑功能局部保留并增加新功能,形成复合功能。如杭州安雅堂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为骨科医馆和住所,现为医德展示馆兼九洲大药房便民服务点,在药店的基础上,增加了参观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彰显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空间更新使用应在建筑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原有建筑格局、结构类型、文物级别进行针对性修缮或改造。在功能置换改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建筑内部流线和空间的重新整合,工业类建筑、商业类建筑、办公类建筑等遗产的内部空间大,建筑结构多为大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利用灵活性更强。民居类建筑多为砖混和砖木结构,在利用时难度大、可塑性差。不同文物建筑级别具有不同限制要求的改造标准,可运用空间修复、空间重组、空间扩充等不同的利用手段,对文物建筑进行更新使用。

空间修复是文物建筑改作文化展示类功能常用的空间活化利用方式。如胡雪岩故居是晚清时期私家豪宅的典型案例,经过空间修复,基本维持原貌进行展示利用。空间重组方面,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拆除墙体打通空间和增设轻质隔墙等,比如居民类文物建筑;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拆除楼板打通空间和增设楼梯形成空间连通,比如公建类文物建筑。空间扩充方面,水平方向表现为加建部分建筑,垂直方向表现为扩充一层。


政策扶持、经济支撑与运营维护

文物建筑活起来,还离不开政策、经济、运营等方面的支撑,利好的政策、强劲的经济与运转良好的维护体系,是文物活起来的三道保障。

健全的法律保护和规范的程序管理是促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抓手。目前,一些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意识得到地区共识。然而低级别文物建筑由于价值相对较低关注度较少,需要进行普适性、全面性的保护利用工作引导,让政策真正服务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方方面面。

经济因素是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基础和根本动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国家财政支持,进行统一资金调配和业态招商集中式管理,在建筑空间使用、日常保养维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资金支持,使用者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自给自足的形式实施运营,在经营收益驱动下对功能使用和效率进行提升。

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尽量依托文物建筑自身价值进行开放利用。部分文物建筑利用的运营主体是使用者。使用者会从使用的经验去维护运营使用空间,更贴近空间使用需求和价值阐释,而名人故居类文物建筑会更加注重文物建筑历史信息的保留与文化的延续。历史街区内的民居建筑群使用者与运营主体往往不是同一个,就造成运营方需要对文物建筑进行二次改造。


构建文物建筑“活起来”的良性利用机制

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依托于功能更新和空间改造的双重途径,以及政策、经济、运营三方面的保障体系。后续还需深入评估现有案例,拆解活化利用中考量的因素、指标,对利用成果进行多维度的考量,提出针对性的文物建筑利用意向与分类指导准则,制定出普适性、全面性的评价指标参数,构建文物建筑活起来的良性利用机制。

同时,加强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信息、知识共享,建立统一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共享平台,挖掘文物建筑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让全社会一起用好文物建筑、讲好文物故事,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实现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丁燕)


保护利用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都将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近些年,相关部门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其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很多却处于空置的状态,进行利用让其活起来迫在眉睫。

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开展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很多可推广的实践和经验。自2019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系列政策与指导文件,对于文物建筑合理利用的认知深化和成果创新非常有意义。

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其重中之重是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利用就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因此在利用的过程中,需要配套出台文物建筑利用的制度和政策,对利用进行规定和约束。比如在利用中,文物建筑现代功能设施和元素的植入,需要配套采暖、通风、照明等硬件设施,那么消防安全如何保障,新的设施如何融入老建筑等,都需要进行调研、梳理,制定细则,并一一遵循。

文物建筑的利用,要延续其价值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利用中,要深入挖掘其价值和文化,并通过多种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传播出去。2022年发布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案例中,江西的龙溪祝氏宗祠和广东的荣封第将修缮后的文物建筑作为乡村文明教育活动地;福州新馆围绕林则徐在北京生活7年的这段历史,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形成的重要时期,创建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成都三苏祠建成为三苏祠博物馆,博物馆紧扣文物建筑价值主题,围绕三苏文化和东坡文化,举办各类教育研学课堂……这些保护利用案例从其价值属性和文化属性出发,紧扣其区域和空间特点,对其文化价值进行了升华。如此,一座饱经风霜的老房子,在保留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将老建筑转化成文化资源,让文物建筑活了起来。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留存下来的文物建筑类型多样,包括宫殿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衙署建筑等,其产权复杂,有国有产权、私有产权、集体产权等。目前,文物建筑多利用成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多侧重于庙堂文化。未来,可以针对不同文物建筑的特征,对利用的方式进行适当拓展,让利用多元起来,以更大限度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更多探讨的是位于城市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这些文物建筑的利用比较好开展。然而,我们更需要考虑乡村的文物建筑利用如何开展?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很多乡村中的祠堂、庙宇、民居等的活化利用,需要好好研究。比如乡村中的民宿,在保护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进行更新改造,做成遗产酒店,将其利用价值最大化,这些方面可以进行有益探索。

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要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要让其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重新焕发时代光彩。历经风雨留存下来的文物建筑,都承载着当时的生产和生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植入新的文化元素,才能唤醒其活力,延续其价值。比如重庆在龙门浩老街的改造过程中,为每栋建筑引入了匹配其历史的文旅新业态,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的前提下重塑现代功能,使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当年的生活与休闲场景。

国家文物局出台《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和样板的推广,对文物保护利用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之后,文物保护利用的探索值得期待。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