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线上传统文化志愿服务课堂】二十四节气 · 冬至

公历每年12月22日前后,冬至来临。此时“冰益壮,地始坼”,太阳行至黄经270度,正是隆冬时节。

“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之后白昼渐长,所以“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已经测定出冬至,并在商周时期用文字记载下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并记录下来的节气之一。

1.jpg

“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冬至日后,尽管日照开始增加,但地表吸收的热量仍然小于散失的热量,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会继续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时候也开始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所以有“冬至不过不冷”的说法。直到小寒或大寒时节,当热量收支达到平衡之后,气温才能走出低谷。

对于中医养生来说,“阳气初生”的冬至也是重要的节气。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起居方面应注意防寒保暖,还要适当进行御寒锻炼,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预示着冬日已深,也呼唤着初春的到来,且让我们暂停匆忙的脚步,回望一年的收获与精彩,憧憬来年的美好生活。

01  冬至习俗

冬至怎么过

 “冬至大如年”,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后汉书·礼仪》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与此同时,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晋书》上亦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称之为“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2.jpg

民间亦有贺冬、拜冬之俗,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通常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儿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最晚在魏晋时就已形成了,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便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所谓“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

微信图片_20221222115535.jpg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我国民间有“冬至数九”的习俗,就是从冬至日数起(也有的从冬至日的第二天数起),每九天算做一九,一共九个九,前后八十一天。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歌词也就有些区别。到了明清时期,“画九”“写九”的习俗在士绅阶层颇为流行,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这便是“九九消寒图”。有的是用书法笔下生春,有的是以丹青点染红梅,人们希望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度过漫长的冬季,迎来春色满园。

冬至怎么吃

 吃饺子。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相传张仲景告老还乡途中眼见百姓受冻,就叫弟子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进锅里熬好后捞出再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入锅煮成一种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后来,人们在冬至日模仿这种汤药做成食物吃,又为了与药用“娇耳汤”区分开来,便称其为“饺耳”,时间长了又改叫它“饺子”。至今,张仲景的家乡南阳仍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吃馄饨。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可追溯到汉朝,当时有两个匈奴首领浑氏、屯氏经常入侵中原,骚扰百姓,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菜馅裹成食物,取“浑”与“屯”之谐音,呼作“馄饨”。南宋临安人冬至吃馄饨则是为了祭祀祖先。

吃汤圆。江南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吃狗肉、羊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有壮阳补体之功效,所以南北方都有冬至吃羊肉、喝羊汤等习俗。

吃年糕。清末民初至今,杭州人在冬至这一天都喜吃年糕,而且三餐不同风味。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含有年年长高的吉祥寓意。


02  诗词里的冬至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    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

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

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

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

参差又欲领春来。


03  邳博里的冬至

古人认为律历同源,与冬至相对应的律为黄钟,“黄钟者,律之始也”,黄钟是音律之始,故对应一阳初生的冬至。在古代宫廷的祭祀宴饮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编钟作为历史悠久的宫廷乐器,始于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明清宫廷中仍有用。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因此也是象征等级和权力的重要礼器,常与“鼎”并称。

5.jpg

东周青铜镈钟,九女墩三号墓出土

邳博里这套东周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九女墩三号墓,一共19枚,包括4枚甬钟、6枚镈钟和9枚钮钟,最重的一枚甬钟重达29.7公斤,最轻的一枚钮钟仅重0.71公斤。9枚钮钟上都刻有铭文,其大意为:“唯正月初吉丁亥,徐王之孙□□乍(zuò),择其吉金,铸其龢(hé)钟,以享以孝,用蕲(qí)眉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经研究,这套编钟为匠人精心制作、反复调试过的实用乐器,现在仍能发音,音质很好,体现了徐国人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和对音律的精通。


6.jpg

东汉石羊  车辐山镇出土


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由于阳气从冬至日开始增长,所以冬至又被赋予了“三阳(羊)开泰”的美好含义,饱含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这尊东汉时期的石羊由整块石头圆雕而成,羊角侧卷成“C”形,腿呈跪卧状,整体风格质朴粗犷。两汉时期,石羊一般多立于大臣墓前,既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汉代孝道伦理观念的体现。

赶快扫描下方二维码,来参加“冬至”知识问答吧!

7.png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