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公历的12月6-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顾名思义,大雪仲冬时节正式开始,雪量大,天气更冷了。大雪节气表示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从天文,到大地景观,再到人文,大雪节气的意蕴极为丰富。
中国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为马兰草,即马兰花,据说也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传统社会,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儒雅文人,大多希望在大雪时节能下一场雪。自古以来,北方便有谚语:“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大雪不寒明年旱”“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南方亦是如此:“大雪不冻,惊蛰不开”“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大雪纷纷是丰年”。这时的雪一般来讲下得越多越好,对于来年地表水分的积蓄起到关键性作用。积雪,一可以给冬小麦保温保湿,防止冬季干燥吹风;二可以储存来年生长所需的水分;三能冻死土壤表面的一些虫卵,减少小麦返青后的病虫害。但雪量太大,也会对一些设施农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一些农事活动仍不能松懈。
大雪 · 习俗
- 2022.12.7 -

大雪腌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就是到了大雪节气期间,会发现许多居民的门口、窗台都挂上了腌肉、香肠等,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大雪腌肉的习俗由来已久,这和鞭炮的来历一样,跟年有关。“年”是长着尖角的凶猛怪兽,每到除夕,都会出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伤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将肉食品腌制存放,新鲜蔬菜则用风干的办法保存起来。
大雪进补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自古就有大雪进补的习俗,这样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现象得到改善。
赏玩雪景
大雪时节,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赏玩雪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曰:“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这段生动的文字,描述了杭州城内王室贵戚在大雪天气里堆雪人和堆雪山的情形。雪后初晴,大地山河宛若琼楼玉宇,高瞻远眺,饶有趣味。
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也可以在岸上欣赏封河风光。清代的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冬天就经常在北海漪澜堂观赏冰戏。乾隆皇帝还有《御制太液池冰嬉诗集》《御制冰嬉赋》等与冰戏有关的作品传世。
夜作
大雪节气白天短,夜间长,古时各手工作坊、家庭手工就纷纷开夜工,俗称“夜作”。手工的纺织业、刺绣业、染坊到了深夜要吃夜间餐,因而有了“夜做饭”“夜宵”。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种小吃摊也纷纷开设夜市,直至五更才结束,生意很是兴隆。
诗词里的大雪
- 2022.12.7 -

对 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晚望二首其一
【南宋】杨万里
月是小春春未生,
节名大雪雪何曾。
夕阳不管西山暗,
只照东山八九棱。
大雪
【南宋】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
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
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
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
空想黄河彻底冰。
邳博里的大雪
- 2022.12.7 -

东周 铜吊炉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作烧炭取暖及烧烤熟食之用的铜炉。这件铜吊炉出自戴庄镇九女墩三号墓,分为盘体和底座两部分。盘为直 口,折沿,斜折腹,平底。盘口沿两面各爬有一虎,前二爪抓盘口沿,嘴衔盘沿,虎耳竖立,尾巴上翘。盘肩有两环形钮,套有提链。颈、肩部饰蟠虺纹。底座为长方框,上置24根小支柱,一端接方框底座,另一端承盘体。整件器物沉稳厚重,形制较大,可见其所有者身份尊贵,地位尊崇。透过这暖意融融的文物,我们可以遥感古人冬日里的小确幸。

东汉 兽形石镇
国家二级文物。四件兽形石镇均出自八路镇岠山汉墓群,呈卧虎状,首尾相接,双目圆睁,尾甩至首部,形态生动,刻画简练,为汉代典型圆雕工艺,威猛之中不失温顺之感。类似这样四件一组出自同一汉墓并且保存完好的石质虎形镇极为少见,也恰好反映了大雪节气三候之“二候虎始交”。

东汉 绿釉陶狗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礼记·少仪》归纳当时狗的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宅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也。”狗的形象出现在艺术品上的历史非常久远。这件绿釉陶狗呈立状,闭口,卷耳,尾部上翘,姿态生动而逼真。在汉代,狗的品种已经形成。据《尔雅》记载:“狗长喙猃,短喙猲。猗绝有力,狣尨狗也。”《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多毛者曰尨,长喙者曰猃,短喙者曰猲,犗(意为去势)犬曰猗,高四尺曰獒。”当时上至皇帝王侯下至平民农户普遍喜狗、养狗,所以在《汉书》等史籍中常见以“鸡鸣狗吠之声”描绘一个地方的安定和谐。而汉代墓葬最常见的动物造型陶俑中,狗是最常见的动物之一,这也是汉时养狗成风的实证。

宋 磁州窑竹叶纹瓷瓶
大雪中的竹,总是别有一番韵味。“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乐天笔下的冬天是静美的,劈啪的折竹声化无声为有声,意蕴隽永清新。“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革命先烈方志敏以竹抒志,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敢与日月争辉”的大无畏革命勇气。这件磁州窑竹叶纹瓷瓶,小口、圆唇、溜肩、短颈,器身细长,圈足。肩部附四系,腹上部白色化妆土以酱色釉绘竹叶纹,下部施酱釉,胎体厚重粗松,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器物。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来参加“大雪节气”知识问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