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社会教育

【邳博大课堂】我们的节日 · 端午

端午节海报1.jpg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本是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因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人们遂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据《礼记·月令》记载,仲夏月阳光极盛,阴气初起,阴阳相争,故午(五)月是一个恶月,习俗讲究斋戒禁欲或登高避祸。另按先秦兴起的五行之说,午属阳火,午月午日为两火相重,火气过旺,尤为恶日,需要避邪禳灾,其习俗主要是蓄采百药、沐浴兰汤等。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记载:“此日(仲夏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可见,这时端午节的确定日期已经出现。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使南北端午风俗得以互相融合,人们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魏晋南北朝是端午节趋于定型的时期,开始有了祭祀屈原的传说。隋唐以后,端午节从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宋代以后,很多端午风俗有了新变化,辽、金两国也吸收了汉族的端午节俗。到明清,端午节的风俗活动规模就越来越大了。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岁月淘洗,传承至今,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端午节习俗

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端午节被赋予了全国共享性的“辟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意义,这既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节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从古至今,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主要包括吃粽子、赛龙舟、祭龙神等等。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蜜枣、豆沙的甜粽;南方则有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不仅在中国盛行不衰,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九歌·湘君》中云:“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舟竞渡前,要先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划龙舟时,人们多高唱龙船歌助兴,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


挂艾草、菖蒲

古时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是蛇虫鼠蚁盛行的时节,故五月又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节以菖蒲、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能够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这是因为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其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而艾草芳香清新,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寓意招百福。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亦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发展到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用来抗菌消毒,治疗皮肤病。


捉蟾蜍

《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不死灵药有五种,称为“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传说服之使人长生。《本草纲目》云:“蟾蜍千岁,头上有角,腹下丹书,名曰肉芝,能食山精。人得食之可仙。”以上描述,虽富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蟾蜍的药用价值是勿庸置疑的。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紧缺的药材。古时民间即有端午节捉蟾蜍以药用的习俗。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别录》中提及:“蟾蜍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东行者,阴干用。”



诗词里的端午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端午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文物里的端午

唐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webp.jpg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是中国焚香习俗的鼎盛时期,熏香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香囊在当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个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最叫绝的是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洒落。该银香囊的设计科学与巧妙和制作技艺精湛,即使今人也不容易做到,当然也不是寻常百姓可以佩戴的。


万历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盘.jpg

明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盘高1.9cm,口径10.6cm,足径6.6cm。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五彩装饰。内底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这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蕴含“袪毒辟邪”之意。

641.jpg

清《午瑞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所作,绢本,设色,纵140cm,横84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据说这幅《午瑞图》是郎世宁专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绘制的。

由此能看出,封建皇家对端午节的重视由来已久。明朝时,皇帝会在端午节当天于午门外宴请百官,御赐粽子和朱砂、雄黄、菖蒲酒,宴后高阶大臣还要陪皇帝观看武臣射柳,之后皇帝再陪太后游内湖、观龙船、燃爆竹。到了清代,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帝后嫔妃等用膳时,桌上都会摆放粽子,粽子也会“变身”成供品,用来敬神、敬祖宗。


DSC_4097.jpg

西晋蟾形水注,藏于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市新河镇陈滩村煎药庙西晋墓地出土。蟾形,口有圆孔,背部有一竖直圆短管,折腹,腹部贴塑四肢,器表施酱黄釉。水注也称“水滴”、“砚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以蟾为外形,取“蟾宫折桂”之意。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库,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收纳盒,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根脉与精魂。而收藏在博物馆的端午文物,无疑是最好的佐证。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