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预约电话  

0516-86261083

考古研究

为防盗这事儿,汉代人也是拼了

丰富的现代考古成果,是徐州汉文化研究的基石。无论是墓葬考古还是遗址考古,探知埋藏在泥土中的未知世界如同拆盲盒,一次次刷新人们的认知。


徐州城下分布着多少历史的盲盒?个中藏着怎样的文化信息?在时间的盲盒里,一起品读两汉时期遗留徐州大地的尘封故事。


汉代厚葬之风登峰造极,与之如影随行相伴的是盗墓盛行。为避免墓葬被盗掘、抛尸弃骨的命运,造陵墓者绞尽脑汁设置多种多样的防盗设施。


有着丰富汉文化遗存的徐州,多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发掘了形制各异的大型诸侯王和列侯宗室的陵墓,这些墓葬均为“依山为陵、斩山为椁”埋葬方式。


由于这些墓室坚固异常,即使遭到盗掘,墓葬本身特别是地下部分不易破坏,留下了不少当时设计的防盗设施遗迹,为我们揭开汉代防盗方法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


颁禁盗令


汉代社会律令较为健全,陵墓的防盗首先是以律令昭布天下,再辅以礼制、孝道和人伦等道德宣扬。


汉以孝治天下,自汉惠帝始,汉代皇帝的谥号中均加一“孝”字,汉文帝立《孝经》博士,从意识形态上加大对孝道的弘扬,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形成全社会遵守孝道,鄙视、谴责盗墓的舆论氛围。


e675bab7ed00cfb9d5421870641a9bf9.jpg

卧牛山楚王后墓道封石


汉代有明晰的陵墓防盗律令,如汉《九章律》中有“盗园陵物”的条款,可见汉律对园陵诸物是严加保护的。


《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有“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此执政之所司也。”张家山出土汉简《二年律令》中的《盗律》规定,“盗发冢”与伤人致残、讹诈、杀人及拐卖人口等都处以磔刑,可见刑法之重。


汉武帝不仅对盗墓者严刑峻法,对相关官员也严查渎职,有人“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严青翟自杀。如此则各级相关官员不敢稍有懈怠。


派护墓人


汉代帝陵设县邑,诸侯王陵园不置县,称“园邑”。园邑的规模根据《汉书·武五子传》的记载,“比诸侯王园,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园置长丞,周卫奉卫如法。”说明诸侯王陵园设置专门的“长丞”负责日常的守卫和管理。


15f41963f5fb9fa63d85f17af017ee1e.jpg

北洞山墓道与甬道塞石封堵透视图




徐州西汉早中期楚王陵墓除谋反的刘戊、刘延寿外都应有园邑设置。


如狮子山楚王(后)墓从葬坑出土铜鼎有“元园重十五斤十两”铭文、土山新发现的“楚夷园印”“楚文园丞”封泥,表明第一代楚元王刘交、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第四代楚文王刘礼的陵墓都设有园邑,负责陵园的日常守卫和管理,对于防盗起着重要作用。


74a754b3e74899ab77520bfe5f1556e8.jpg

土山汉墓巨大的封土也有防盗功能



南宋武帝时还免除楚王山附近五户人家的赋税,经常洒扫看护陵墓,依时祭奠。


西汉规定列侯置守冢三十家,刘氏宗室则没有规定,根据当时贵族豪绅乃至平民守冢具有自发、尽孝和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肯定等特点,应该也是有三年守冢的。


03

藏深山腹


“葬也者,藏也,使后人不得见者”,为了防止盗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将墓葬隐蔽起来,使后人不知所终。


过去墓葬多采用平地起坟的埋葬方法,在地面上留下显著的封土标识,无异于为盗墓者指引目标,但如果将墓葬开凿在山腹里,后人则不易发现,即便发现也不易盗掘。


aac30e47dea5eeb4358b8101dffbb705.jpg

卧牛山楚王后墓道封石



楚王墓采取“依山为陵”“凿山为藏”的埋葬方式,其具体做法就是选择在山的中部或近底部开凿一条狭长的通道,通向山体内部,在山腹里修建规模庞大的地下宫殿,待墓主葬入,再用凿出的塞石和泥土回填。


时光流逝,地表的一切特征消失,漫山遍野长满郁郁葱葱的灌木杂草,墓葬与山峦混为一个整体,使后人在群山之中再也不知道哪一座山里有墓了。


22216b2b731e2be0483128a545dc1973.jpg

狮子山发掘现场全景



楚王陵墓在建造上为了达到隐蔽的效果,还不断完善墓葬形制布局结构,如墓道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由长变短、由宽变窄,甬道由宽变窄、由短变长的过程(编者注:墓道多指从地表到墓门之道,上面无顶,甬道为墓门内到各墓室间的通道,上面有顶)。


早期楚王陵墓如狮子山汉墓、驮篮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突出特点是墓道口宽而长,甬道宽而短,如驮篮山一号墓全长57.34米,斜坡墓道长26米、宽4.6米,甬道长17.22米、宽2.04米。


汉景帝以后的楚王墓葬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卧牛山、龟山、南洞山和东洞山楚王墓的墓道短、墓道口窄,甬道窄而长,一般墓道长4至25米、宽1至4米,甬道长达50米、宽1米左右。


如龟山汉墓全长83米,北(王后)墓道呈前宽后窄的喇叭状,长10.5米、宽1.2至4米,甬道长51.2米、宽1.06米。


墓道由长变短、由宽变窄,使墓葬露天部分减少;甬道由短变长,使墓室深藏于山腹之中,整座墓葬的隐蔽性增强,防盗措施更加严密。




183e4d7322dfad50fc938ed8575084a7.jpg

狮子山汉墓外墓道全景



其实,即使后人知道山中有墓,也难以找到墓门的具体位置。


譬如1985年在狮子山西侧发现兵马俑坑,考古工作者推断附近狮子山上肯定有楚王墓,然而为了找到狮子山楚王墓,先后聘请国内数十家物探单位使用先进仪器进行探测,但是现代科技在古人的智慧面前也束手无策,一无所获。


最后还是王恺先生采用传统方法,找当地年长老人调查座谈,了解到山上有户人家竟能挖红芋窖,最终解开了狮子山楚王墓具体地点之谜。

  

04

堵墓道口


楚王墓仅留一个狭长的甬道与外界相通,如果盗墓者找不到甬道口,凭借山体岩石的坚固,足以将盗墓者挡在墓室之外。



为此,造墓者把甬道口安全作为防盗重点,以巨大塞石填堵于甬道内,墓道也局部使用塞石或自然大团石封填。


61ac5f75d2e54be47c6ec02a1de65de0.jpg

狮子山汉墓塞石



北洞山汉墓在墓道中段北部和后部均以3层3列塞石封堵,前甬道有二组双层双列8块塞石,前堂和后室间的甬道为双层双列4块大型塞石,塞石大小不等,均有榫卯连接,每块长2.7米、高宽均为0.98米,重量在3至7.8吨之间。


驮篮山汉墓甬道内用双层双列的塞石填满,共5组20块,塞石六面打磨滑润,每块长3.46米、宽1.04米、高0.94米。


狮子山汉墓的甬道用四组塞石填堵,每组4块,总计16块,塞石大小相仿,长2.5米,宽、厚均为0.95米,每块塞石重约5至6吨。


从卧牛山楚王墓开始,甬道变长变窄,只用上下两块塞石封堵,即从“田”字形四块塞石封堵甬道改变为“日”字形两块塞石封堵。卧牛山楚王墓内有23排46块塞石,龟山楚王墓的甬道内有13排26块塞石。


2ab986edfca03f4b6cc9f641b37c3833.jpg

龟山汉墓塞石现场照片



塞石在甬道或墓道中放置都严丝合缝,几乎刀插不进,如果不拉出塞石,盗墓者根本不能进入墓室,而拉出塞石又不是少数人短时间可以做到的,因此,楚王墓的这种岩洞墓形制一旦用塞石封闭,后人很难实施盗掘。

  


05

布障眼法


楚王也明白“使其中有可欲,虽固南山犹有隙”,终将有盗墓者要打开墓门,于是采用蒙骗麻痹的手段,希望以障眼法免于被盗。


龟山楚王刘注墓门内甬道上下叠压的塞石,上一块塞石有两部分文字,其中右上角部分文字为“第百上石”刻铭。


有学者认为“百上”不是编号,并非实指,意同于《史记·高祖本纪》所说的天下形胜“秦得百二焉……齐得十二焉。”意为百里挑一之意,并认为此石因所在位置非同寻常,重要性居于首位,因而做出这样的标识,是秦汉时表述某一事物无与伦比的通行用法。




63755bbcedb87cdf159918d8f9f3cd0e.jpg

我们认为这里存在断句释义问题,即四字是“第百”“上石”,还是“第百上”“石”?第一种读法“上石”即上层塞石,“第百”即编号第一百块塞石,与其实际在甬道中置放的位置完全符合。 


“第百上石”是说封堵的塞石有百块之多,实际上刘注墓塞石只有十三组26块。第二组上石编号为“第八十三”,第四组上为“第五十七”,第五组上为“第六十八”,第七组上为“第三十四”;第四组下为“第二十七”,第五组下为“第十”。


按第百上石编号顺序,下面一块塞石应是第百下石,上、下分别依次为第百上石、第百下石直至第一上石和第一下石,但实际上是上下石混合编号、跳号编号,故意用障眼法在甬道最前端塞石上镌刻“第百上石”,让冒险进入者见到编号以为塞石上下列各有百块之多,盗掘不易,知难而退,起到阻吓、蒙骗的作用。  


06

打悲情牌


龟山楚王刘注墓门塞石前端面的一段铭文,与右侧“第百上石”刻铭间隔约二行字的距离,显然不是分行,而是两段铭文的自然分段。这部分铭文占塞石前端面的大部,共9行44字,其文曰:


“楚克王通於/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巳葬去服/毋金玉器後/世贤大夫幸/视此书如/目劳也仁者悲之。


ca26324d9747411f3d91af98395a2cab.jpg

龟山楚王刘注墓甬道塞石刻铭(拓本)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我是一代楚王“克”,我向上天发誓,墓中没有陪葬陶鼎盛器,没有值钱的黄金玉器。后世贤大夫们,当你有幸看到这段刻铭,心里一定仁慈而为我悲伤。言外之意是里面没有任何宝货,你们就没有必要盗我的墓了。


但通过发掘清理得知,刘注墓虽已被盗过两次,还是出土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器物,包括龟钮银印、玉器、铜矛、环权和肖形印,铁车马器、陶器、陶俑以及麟趾金等较多的随葬品。


此墓尽管与其他楚王墓相比似乎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薄葬,但刻铭言之凿凿标榜的薄葬,与墓内的随葬品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刘注的薄葬“告示”是用来蒙蔽、麻痹和欺骗盗墓贼的一种手段,试图通过打悲情牌,唤醒盗墓贼的良知和恻隐之心终是枉然。  


07

设封门器


徐州汉代诸侯王墓都在各室设门,门有单、双扇之别。墓室主要入口处均安装厚重的木门,如同地面建筑一样设有安门槽、门轴窝、门扉槽。


西汉楚王甬道、前堂后室都是双扇木门,其余各室均为单扇木门,墓道耳室除有单扇门外也有再以多块条石平铺叠压封门的情况。土山汉墓以及列侯官吏等墓室都是双扇石门。


楚王墓各室木门下的地面都凿出长方形石坑,内置封门器。封门器有单齿和双齿两种形式,单齿用来封堵单扇门,双齿用来封堵双扇门。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齿牙的重心支点,在中间偏前端的位置处插一横轴,设在门槛后地面正中的位置上。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前端齿尖自然翘起。关闭墓门时,墓门底部挤压齿尖,齿尖下垂;当墓门通过后,封门器齿尖由于脱离了门的压力而弹起,在门后面自动将门顶死。


如北洞山汉墓的封门器为铜质,长17.8厘米、宽9.5厘米、高8.7厘米,重9.06公斤,由外郭、齿牙及铁芯组成。外郭呈长方形,中有空槽,以芯贯通外郭,使齿牙固定在槽内。铁芯在墓门关闭后不久锈蚀,封门器牢固顶住墓门,侵入者如果不破门,从外面就无法进入,故能起到一定的防盗作用。



1ac7f018eb8d534923cfaa28a3a08587.jpg

北洞山楚王墓封门器关闭示意图

早期的楚王墓中大量地使用封门器,如狮子山楚王墓运用铁质封门器、驮篮山汉墓和北洞山汉墓用铜质封门器等。西汉中期以后楚王墓不再设封门器。


过去在讨论墓葬防盗时,往往忽视诸侯王墓安放随葬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楚王墓内安置随葬品和陪葬人等应该有一个时间过程。楚王墓如一室需要持续几天安放随葬品,则需要每天或某个步骤结束后就关门封缄;每室随葬品安放完成后,室门用封门器封闭不再打开。


驮篮山汉墓临时关门的方法更是别具一格,在墓门一侧留有拳头大小的曲尺形暗洞,墓门需要临时关闭时,封门人从暗洞伸手进去,利用暗销门栓的连动装置,将墓门从里面栓死。


狮子山楚王墓简道内有两道木门也是如此,即门道内部分侧室安放随葬品(人)过程中和结束关门后,再关闭一道监督管理的木门。在安放随葬品过程中木门也不断启闭,直至完全结束后,启用木门下设置的封门器将门锁住。


由于狮子山和驮篮山楚王墓留下了这些细节,使我们可以了解下葬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事实上在巨石封门面前,这些木门对盗墓者来说只需费点斧凿时间而已,甚至遭到盗墓时早已木朽门圮,根本起不了多少防盗作用,设置木门实际上是针对下葬过程中相关人员顺手牵羊的安全防范措施。


关键词: 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友情链接: 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湖北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 地址:邳州市运平路 电话:0516-86261083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